印度农业生产力的提升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政府高额补贴阻碍了农业投资、过度行政管制导致投资风险增加、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发展不足、识字率低、土地改革缓慢、金融和市场服务不完善等。土地分散和破碎影响了土地利用效率,农业机械化普及率低也是问题之一。此外,水资源分配不均和灌溉系统效率低下加剧了农业困境。
印度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但目前其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只有30%,这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手机需求就决定了与手机制造业相关的配套设施和工厂在哪。印度政策吸引外资建厂 自印度政府在2014年提出“印度制造计划”以来,就推出了各类政策吸引外商来印度投资建厂。
在印度的空调普及率仅仅只有6%,因为印度的供电非常不稳定,每当到了供电高峰期的时候都会停电,别说使用空调了。而且,在印度,空调的售价并不低廉,只有土豪们才可以享受到,穷人们只能可望而不可及。
现代农业生产方法和技术的普及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大量中小农户而言,农业机械化过于昂贵,不切实际。很多人对现代技术认知不足,也是原因之一。世行认为,印度水资源分配不均,效率低下,且缺乏可持续性。不良的灌溉系统则加剧了印度的水资源危机。
1、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 劳动力资源丰富: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这些劳动力通常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服务,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尤为重要。
2、人口多的优势:人口多的国家,其消费潜力和消费能力强大,这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增加,进而促进了生产的增长。在正常情况下,生产往往超过消费,这有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此外,人口众多意味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3、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使得劳动力的成本相对较低。 庞大的消费群体为印度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在快速消费品和服务业方面。 截至2023年,印度的人口已逼近14亿,使其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超过了我国。
4、环境压力大:印度庞大的人口数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工业的发展,空气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系统承受着巨大负荷。 就业机会少:尽管印度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未能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就业机会变得相对稀缺。这导致了高失业率和就业质量低下的问题。
5、印度对生育没有限制,人口众多,这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优势。在紧急情况下,庞大的人口可以作为影响力扩散到周边国家。 作为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印度享有较高的自由度,各种文化可以在不受干预的情况下发展。 印度控制着关键的印度洋航线,这是石油和其他资源运输的重要通道。
印度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之一是降水充沛,这为农作物提供了必要的湿度,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另一个有利条件是地形相对平坦,这便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然而,印度农业生产也面临一些不利条件。
印度拥有广阔的平原地区,这些地区通常具有广阔的耕地,适宜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尽管印度部分地区是高原,但海拔并不过高,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为过高的海拔会影响作物的温度适应性。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在印度,农业生产至今仍主要依赖手工劳动,挽牛是主要动力。全球发展中国家的耕地总面积中,印度占有27%,但其化肥消费量和拖拉机数量分别仅占全球的16%和11%,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显著。 土地利用不合理。印度的土地垦殖指数高达57%,远超世界大多数国家。
印度农业生产结构的主要特点包括: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核心。在1988/89年度,农业(包括畜牧业)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了92%的总收入,林业收入占4%,渔业收入占3%。
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为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热量和水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的地形起伏和缓,提供了广阔的耕地面积,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大规模提升。 耕地地区河流众多,提供了灌溉的水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 土壤肥沃,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印度在独立后面临粮食短缺问题,为此于20世纪60年代启动了“绿色革命”,旨在通过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产量。 “绿色革命”专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推广高产的小麦和水稻品种。引入的“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奇迹稻”等新品种大幅提高了单产。
绿色革命是:将高产谷物 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村 印度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白色革命,鼓励国民多喝牛奶。政府无偿提供奶牛,使奶业成为农业中的支柱产业。印度人均奶类产量迅速提高,奶类消费量直线上升,不仅改善了印度国民的身体素质,同时也使印度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2年。
印度独立以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从60年代开始,就实行新的农业发展战略——“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是指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以引进、改良、推广高产优良品种为核心,提高粮食单产,所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和水稻。
印度在独立后面临粮食短缺问题,因此自60年代起实施了名为“绿色革命”的新农业发展战略。 “绿色革命”主要针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推广高产作物品种为中心,提升粮食产量。
印度的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差异显著,这为种植多种农作物提供了有利条件。 印度靠近赤道,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使得农作物生长周期短,有利于提高产量。 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喜马拉雅山的阻挡作用使得这些地区迎风面带来大量水汽。
印度拥有长达7500公里的海岸线,以及广阔的海域面积,为海洋渔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其河流系统和水库池塘也具有发展淡水养鱼的潜力。
气候类回型多样,地形有答差异,有利于多种作物种植。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光照丰富,热量充足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生长周期短。大部分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沛,且北面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的阻挡,位于迎风面,带来大量的水汽。
有利条件:印度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地区,光热水充足。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和低矮的高原为主,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耕地面积广阔,位居亚洲之首。水源充足,灌溉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国家政策支持。
首先,印度的耕地面积巨大。尽管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印度的耕地面积却高达7亿公顷,仅次于美国。得益于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降水,印度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这为其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印度的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三。
印度主要依靠其广阔的农业耕地来维持庞大的人口。全国7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耕地面积达到15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些肥沃的河流冲积平原为印度提供了充足的粮食生产能力,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有余粮出口至其他国家。
专家分析指出,印度能够养活其庞大人口主要有五个原因。 首先,印度拥有广阔的耕地面积,其可耕种土地比中国多,这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条件。 其次,印度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他们能够种植三季稻,增加了粮食产量。 第三,印度农业科技发达,通过绿色革命,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首先,需要纠正的是,中国而非印度,成功养活了14亿人口。尽管印度的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的一半,但其耕地规模实际上超过了我国,加之人均耕地面积较高,这为印度养活其庞大的人口提供了条件。此外,印度国土环境以平原为主,相比中国拥有更多适宜居住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