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前,上海市发布了《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其中就涉及多项智慧农业发展措施。《行动方案》指出,为全面提升都市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本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实施五大行动计划,并且打造十三大农业先行片区。其中,在五大行动计划之中,《行动方案》强调要科技装备提升行动。
2、主动适应医学新发展、健康产业新发展,布局建设智能医学、互联网医疗、医疗器械等领域紧缺专业。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医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医学+X”“X+医学”等新兴学科专业。
3、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推动牧业复兴,提升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能力,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这些任务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
4、探索高质量农业发展的方案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提高农业品质和效益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四新人才培养指的是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四新”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中国”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创新一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
6、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研究所的科研队伍逐渐壮大。2002年5月,亚热带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并拟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所,后因名称涵盖面太广等原因国家编委未予以批准。2003年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科发人字[2003]287号,研究所被正式批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所依托亚热带优势资源,计划建设“中国—东盟风情园”,旨在融合生态农业观光、科研科普教育、民族风情展示及休闲度假,展示了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方面的实力。在各方支持下,广西热作所已取得多项科技成果,包括54项各级奖项,并在亚热带地区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历史领导层中,李庆逵在1978年12月至1981年期间担任所长,他出生于1912年,拥有博士学历,是中科院院士和研究员。何电源在1980年5月至1983年8月期间任副所长,1983年8月至1986年12月代理所长。
该研究以 Contrasting response of organic carbon mineralisation to iron oxide addi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low and high microbial biomass in anoxic paddy soil 为题发表在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上。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现代化研究所,1978年6月在湖南省桃源县成立,1979年迁至长沙市并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2002年5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2003年10月更为现名。现有职工280人,其中研究员30名、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1名。
张友明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拥有硕、博士导师的双重身份,他还是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在学术领域,他担任海德堡大学医学系分子生物学教授,以及德国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的首席科技官和Gene Bridges GmbH的创始人。
由陕西杨凌新天地设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杨凌邰城南路中段,是目前省内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园占地200亩,主要建设内容:连栋温室大棚4座,25亩;双拱节能日光温室7座,12亩;并建设有组培楼、科研培训楼等设施。
杨凌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园区占地200余亩,是集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及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农业高新科技园区,通过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和滴灌技术,进行工厂化、标准化生产。
杨凌区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景点简介:5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就在杨凌教民稼穑;如今,杨凌已由一个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的小镇发展成为22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城,小麦亩产量由原来的150公斤增加到了现在的600公斤。
杨凌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占地200多亩。是集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观光游览、科普教育、人才培训为一体的农业高科技园区。通过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和滴灌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和标准化。杨凌水上运动中心 水域面积700亩,正常水深5米。水源在地下自然补给,水面宽阔,水质清澈。
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位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这是一家以应用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满洲国立公主岭农事试验场,经过多次更名和重组,1959年正式成立了现在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极为优越的研究条件。站内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氛围浓厚,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工作站通过组织各类专业或专题学术会议,如: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让博士后有机会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这为他们构建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
自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以来,已经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管理体系。这套体系明确了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进站、在站和出站流程,确保了招聘和考核的规范化。
自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以来,得到了国家和省博士后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与关注。在此背景下,工作站的科研实力与人才队伍呈现出显著的增长和提升。目前,已有55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在这里开展研究,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科研成果方面,工作站硕果累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和一定数量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并已培养出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承担着高水平的研究项目,科研工作处于国内前列。